耀州窯是宋代名瓷,它的風格勁秀的刻花裝飾在全國獨樹一幟,因而與定窯、汝官窯一樣被選中燒造瓷器供應宮廷。窯神廟歲有社祭,每年正月二十(民間傳說為窯神生日)到八月十五有兩次社祭活動,每次三天,禮儀既莊重肅穆,又熱鬧非凡。
2019-02-01白云山供奉的神,以道教系列神為主,儒、佛、道三教交匯,可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信仰者的文化需求,白云山神之多,廟之廣,在全國古觀寺中屈指可數。
2019-02-01八岔戲形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隨著兩湖移民的大量涌入,鄖陽調傳入安康漢濱,經過藝人們的吸收改造,逐漸形成了具有柏腔體雛形的八岔戲。
2019-02-01安康道情主要分布在漢濱區恒口、五里、大同、瀛湖、張灘、建民、關廟、花園、河西、吉河、二里、石梯、富強等鄉(鎮),輻射周邊地域。鼎盛時有30多個皮影班社,目前,常年活動的皮影班社有3個。
2019-02-01農業始祖后稷是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以敘事方式來講述故事,距現在約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兒姜嫄,因踩巨人足跡而生子,認為是不祥之物,三棄不死,便給孩子起名叫棄。棄從小就喜歡農藝,長大后遍嘗百草,掌握了農業知識,就在教稼臺講學,指導人們種莊稼,傳播農耕文化,成為遠古時一位大農藝師,被尊稱為農業始祖后稷。后稷創建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武功人民。教稼臺前仰神農,有邰熠熠萬世功。武功人以后稷而自豪,其故事家喻戶曉。
2018-12-26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陜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018-12-26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鳳翔木版年畫是中國傳統民間年畫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國外收藏家贊譽為“東方智慧的結晶”, 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館皆有收藏。鳳翔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門畫、十美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畫、家宅六神畫和窗花畫六類;品種最多的時候有六百多種,經過木板年畫的第二十代傳人邰立平數十年的恢復、挖掘、整理和創新的有四百多種。
2018-12-26漢調桄桄,又稱漢調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梆子聲腔劇種,流行于漢中各縣區,并流傳到安康、湖北、川北、隴東等地。漢調桄桄的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陜南地方音樂優雅柔和之美。
2018-12-26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2018-12-26陳倉姜馬察回是一種以笛子吹奏和鼓樂相結合的合奏音樂,民間也叫“細樂”,一般由12支笛子吹奏,包含有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宗教音樂等多種成份,演奏形式分坐樂和行樂兩種形式。
2018-12-25